运动训练
随着黄仁伟在贵阳和六盘水的马拉松赛事中大放异彩,他那独特的双卡训练法引发了跑圈的热烈讨论。我们不禁要问,这种训练方法究竟是否适合所有跑者?它真的是行之有效吗?
每天进行6分配和7分配慢跑的跑者们,似乎看见了接近成功的曙光。大咖们虽然话说一半,但黄仁伟每天早上和下午各跑20公里的6分配,关键在于他所处的路况。如果是爬坡,那对速度训练来说可谓高效;而每天的20公里中包含5到8公里的速度训练,则也是速度提升的绝佳方式。此外,34岁的黄仁伟是否具备体育职业背景,以及其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基础同样至关重要。作为来自云南高原的他,运动天赋或许远超常人。然而,不论如何,仅靠堆积有氧慢跑,想要成为达标健将几乎是不可能的;达标年龄的马拉松精英堆集有氧似乎是可实现的。
回顾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百年来还没有一种训练方法能仅凭有氧训练便实现迅速的成绩突破。尤其是在马拉松训练中,轻松跑与实质性练习相结合才是关键,这已成为田径训练的基本规范。实质性练习包括速度训练、节奏跑、力量训练以及长距离训练,每一项都有其特定的要求,配速、时长、距离、前置条件和准备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训练效果。要想崭露头角,得先承担相应的重担,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马拉松训练的基本规律。
就如同昔日水变石油的幻想,健身气功能隔墙移物一样,我们应该相信科学的力量。科学锻炼时,保持80%的有氧跑量和20%的速度训练至关重要。身体的体能基础、月累跑量、跑量结构、累计里程、营养饮食和恢复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你的马拉松水平。
在炎热的七月,让我们一起努力,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科学训练,待到秋天来临时,你的运动水平至少不会下降,遵循正确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提升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