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堤建在海滩和浅海上,以阻挡海水,并排排干围的积水使之成为陆地。也叫围涂。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沿海岛屿6500多个,滩涂资源丰富。海平面以上的滩涂面积约3000万亩。浅滩面积约1.17亿亩,海平面至水深10米。据历史考证,中国东部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及下辽河平原约有两亿亩的土地都是历史上滩涂淤积和开发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0个省市的围海造田面积将近800万亩。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农业、工业、交通、外贸和文化建设。因此,围海造田是增加陆地,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大部分围海造田与大陆海岸相连,但也能形成人工岛。还有两种方式可以在与大陆相连的围海造田中使用。
(1)在岸线以外的滩涂上直接筑堤围涂;
(2)对入海港湾内部的滩涂,有时先在港湾口门上筑堤堵港,然后再在滩涂上筑堤围涂。采用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
为防止海水入侵,形成堤内陆地面,围海工程至少应包括两个基本工程:围堤和排水闸(或排水站)。围区形成后,为了保证围区内土地的正常开发利用,必须排出大陆上游和围区本身因暴雨而形成的洪水和地面径流。
绝大多数围堤为土石结构,其迎潮面都设有抵御潮浪袭击的护坡,并分为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等砌护结构。在中国苏州、浙江、福建沿海地区,设计高潮位以上2.0~3.5m以上的设计高潮位,应在设计高潮位上增加风浪爬高和安全超高。堤坝的基础需要足够的承载力。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
围区内具有利用地面与海面的高差进行自流排水条件者,多设排水闸排水,否则需设排水泵站进行抽排。排水闸或排水泵站多设在围区内地势较低洼的地段,其两侧一般与围堤相连。围海工程中排水闸既要排水,又要挡潮。低潮时开闸放水,高潮时则关闸挡潮。因此,排水闸的闸孔净宽不仅要根据排水要求,还要根据外海潮型确定。闸顶高程一般与堤顶高程相等。
开垦土地化后,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水源,采用:建水库、开渠引水;从河流中提水;封堵港口,蓄水;或在河口修建大门,挡住潮水,蓄水,建立完善的排水和灌溉系统,引导淡水和洗盐。河口建闸蓄光会对河口附近水域的航运、排洪、生态环境等有一定的影响,只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后才能采用。排水工程不仅要满足围内排涝和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还要对邻近集水区内的暴雨径流作出妥善处理。在灌排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到这一特点,在低滩或深水区围垦后,随着排水干燥,地面会沉降。
为了达到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应根据地面标高、土壤质量、淡水水源等因素综合开发。目前一般以发展种植业为主,也可作为工业用地或其本建设用地。低洼地段,不仅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还可以建造滩涂水库蓄光。为了实现优的综合开发方案,在规模大、发展目标多样化的围海造田建设中,应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